Tuesday, February 28, 2012

2012.02.26 甄選禮_Rite of Election



聖彌額爾堂華語組13位慕道者
參加了悉尼教區在聖瑪利主教座堂舉行的甄選禮,
正式成為候祝者,將在復活節前夕領受入門聖事。




Saturday, February 25, 2012

2012 教宗四旬期文告_ Message of Pope Benedict XVI for Lent


2012 年教宗四旬期文告
「我們要彼此關懷,激發愛德,勉勵行善」(希十:24)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
四旬期再一次給我們機會去反省我們基督信仰生活的真正核心:愛德。這是一個良機──藉著天主聖言和聖事去更新我們個人及團體信仰的旅途。這旅途是在預嚐復活節的喜樂中,以祈禱和分享,靜默和齋戒為標記。
今年,我想在希伯來人書中一短句的啟迪之下作一些思考:「我們要彼此關懷,激發愛德,勉勵行善。」這是一段章節中的一句話,作者在這段章節裡勸勉我們要信靠耶穌基督這位大司祭──祂為我們贏取了寬恕,並為我們開啟了一條通往天主的大道。接納基督而產生的果實,就是在三種超性德行中進展的生命:意思說,「懷著真誠的心並以完備的信德」去接近天主,(十22),堅持「所明認的望德」(十23)並且永遠專注於與我們的兄弟姐妹們,一起過一個「愛德與善行」(十24)的生活。作者陳述說,要持續這種被福音塑造的生活,重點是,要參與禮儀和團體的祈禱、專注於在末日(eschatological)與天主圓滿共融這一目標(十25)。我想在此思考第24節這一經句──它提供一個簡明又重要,而且常是適時的教導,有助於基督信仰生活的三個層面:關懷別人、互助互惠、克己成聖。
1、「我們要彼此關懷」:對我們的兄弟姐妹負起責任。
第一個層面是一個呼籲,要「注意關懷」:在此所用的希臘文是「katanoein」,意思是細心觀察、全神貫注、留意察覺。我們想到了福音中的這句話,即當耶穌邀請門徒去「思考」那些不幹活的飛鳥,牠們卻能受到天主的眷顧和上智的安排(參閱路十二:24);而在看到我們兄弟眼中的木屑之前,我們要先「察看」在自己眼中的大梁(參閱路六:41)。在希伯來人書信的另一章裡,我們讀到勉勵的字句「要仔細想想耶穌」(三:1),祂是我們信仰的欽使和大司祭。因此,這引介以上勸諭的動詞,告訴我們在注視別人之前,先要定睛看耶穌,而且要彼此關懷,對我們的兄弟姐妹的命運不能袖手旁觀和視若無睹。然而,我們的態度經常正好是相反的:漠不關心,出自於自私的毫不關心,並戴上所謂尊重「個人隱私」的一個假面具。今天同樣地,上主響亮的聲音向我們所有的人呼喚,我們「要彼此關懷」。今天,天主甚至要求我們要做我們兄弟姐妹的「看守人」(創四:9),要我們建立的關係,是基於彼此為對方設想、關心別人的福利──別人整個的福利上。相親相愛這一重大誡命要求我們承認,我們對其他跟我們同樣是天主的受造物和子女的人,應負起的責任:在人類中,而且在許多情形之下,也是在信仰中的一位兄弟姐妹;這應該幫助我們承認別人真的是另一個「我」(「alter ego)」,同樣蒙受上主無限的愛。我們若養成這待人之道,兄弟之情、精誠團結、正義、慈悲和憐憫就會自然地從我們心中流露出來。天主的僕人──教宗保祿六世曾說過,今天的世界首先就是因為缺乏兄弟情誼而受苦:「人類社會患著嚴重的病症,其病因不單在乎資源缺乏或有人壟斷,卻特別在乎人與人及民族之間缺乏友愛。」(《民族發展》通諭66)。
關懷他人,這包括為他或她渴望──從任何角度看來──凡事對他們都是有益的:在物質肉體、倫理道德和心靈精神上。現代的文化似乎已失去了對善與惡的意識,而我們真的有必要重新肯定有慈善存在並獲勝這事,因為天主是「慈善的並好施仁惠的」(詠一一九:68)。慈善是激發人去給予,維護和推展生命、兄弟友誼和共融的任何一切。因此,對別人負責任,就是渴望,並為別人的益處行善,同時希望,別人也可向慈善的原則開放自己和接受慈善的要求。關懷他人就是意識到他們的需要。聖經警惕我們,要避免心硬這危險,是一種「心靈的麻痺」,使我們對他人的痛苦麻木不仁。聖史路加在耶穌的兩個比喻中敘述了兩個例子。在善良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裡,一司祭和肋未人「從旁邊經過」,卻對當前被強盗打得半死的人,冷漠以待(參閱路十:30-32)。
在那富人與拉匝祿的比喻裡,那富人輕忽了在他家門口正要餓死的那位窮困的拉匝祿(參閱路十六:19)。兩個比喻都顯示與「注意關懷」──與以仁愛和憐憫看待別人相反的例子。到底是什麼東西阻礙了我們對我們的兄弟姐妹應給的慈悲與仁愛的眼神呢?通常這都是因擁有物質上的富裕和一種自足的意識,但也可能是這傾向──把我們對自己的利益和問題放在其他一切之上。我們絕不能不向那些受苦的人「顯示慈悲」。我們的心也絕不該埋沒在我們自身的事情和問題裡,以致無法傾聽窮人的呼喊。心謙和個人痛苦的經驗,都可以在我們內喚醒一種憐憫與將心比心的意識。「義人關注窮人的案情,但惡人卻毫不知情」(箴二十九:7)。因此,我們了解那些「哀慟」的人的真福(瑪五:5),他們有能力超越自我,並感受到別人的痛苦所需要的憐憫。向別人伸出援手和向他們的需要敞開自己的心門,因而成為得救和蒙祝福的一個機會。
「彼此關懷」也意味著要關懷別人靈性上的裨益。我想在此提及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另一層面,我相信它幾乎是被忘記了:為永恆救恩的緣故而作的友誼規勸(「correctio fraterna」)。一般而言,我們今天對仁愛工作的概念和關心別人肉體和物質方面的福利都十分敏銳,但對我們的兄弟姐妹的靈性上的責任,卻幾乎完全沉默無言。這可並不是在早期教會內和那些真正信仰成熟教會團體內的現象,他們那時不僅關心兄弟姐妹在肉體上的健康,而且也關照他們心靈的健康和他們人生的終極目標。聖經告訴我們:「你責斥明智的人,他必會愛你。你若指教明智的人,他就會更明智;你若教訓正義的人,他必會更有見識」(箴九:8-9)。基督親自命令我們要告誡犯罪的兄弟(參閱瑪十八:15)。這用表達兄弟友誼規勸的動詞(希臘文「elenchein」),同樣也用來表達基督徒先知性的使命──因反對一個耽迷於邪惡的世代(參閱弗五:11)而說話。教會傳統也將「規戒罪人」包含在靈修的慈悲善功裡。恢復這基督信仰愛德的層面,這是重要的事情。我們面對邪惡一定不能保持沉默。在此刻,我想到那些基督徒,他們會因情面或純粹為個人的方便,寧可隨波逐流都不去警惕自己的兄弟姐妹們,去對抗那些違反真理的思想和行為,並且不要追隨違反行善的道路。基督信徒告誡的本質,絕不是以審判或責備的心態為動機;它常是被仁愛和慈悲推動,並且是出自真正關懷別人益處的愛心。正如保祿宗徒所說的:「如果我們看到一個人陷於某種過犯,而你們既是屬神的人,就應該以柔和的心神矯正他;但你們要小心,免得你們也陷入誘惑」(迦六:1)。在一個充滿個人主義的世界裡,我們有必要重新發現友誼規勸(「correctio fraterna」)的重要性,為的是要一起邁向聖德。聖經告訴我們,既使「義人也跌倒七次」(箴二十四:16),而我們所有的人都是軟弱和不足的(參閱若壹一:8)。幫助他人,並讓他人幫助我們在真理中面對自己,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在上主的道路上更挺胸前進,這是一重大的服務。因此,我們隨時都需要一道賦有愛心和糾正、了解和認同、明辨和寬恕的目光(參閱路二十二:61),如同天主對我們每一個人所做的和繼續做的一樣。
2、「彼此關懷」:是一份互助互惠性的禮物。
作為他人的「看守人」與另一種心態相反,就是將生命完全限於它現世的幅度,而不從末日的角度來展望它,以及在個人自由的名義下,接受任何倫理道德的抉擇。一個像我們今天的社會,在面對肉體的痛苦,以及在生命中的一些靈性和道德要求時,會視若無睹。在基督徒團體中卻不能這樣!保祿宗徒激勵我們去追求「獲致平安的道路,以及彼此互相建立的方法」(羅十四:19),同時「我們每人都該求近人的喜悅,使他受益,得以建立」(羅十五:2),而不謀求私利,「只求大眾的利益,為使他們得救」(格前十:33)。這在謙遜和愛德的精神中所作的相互友誼規勸和勉勵,必須是基督信仰團體生活的一部分。
上主的門徒們,藉著感恩祭與基督結合為一,在共融中生活──使他們彼此相連而成為唯一奧體的肢體。意思是說,別人是我的一部分,而他或她的生命,他或她的得救,都關係到你我自己的生命與得救。我們在此碰觸到共融的意義其中一個十分深厚的層次:我們的存在,無論好壞,都與別人息息相關;我們的罪行和我們善功,二者都有一種社會的幅度。這種互助互惠性的關係就在教會──基督奧體內,呈現出來:教會團體持續不斷作補贖,並為她的子女祈求罪過的赦免,但同時也一直歡欣喜悅,慶祝那些在教會團體裡產生的德行與愛德的善表。聖保祿說:「各個肢體彼此互相關照」(格前十二:25),因為我們眾人形成一個身體。我們對兄弟姐妹們的愛德──像透過施捨這具體行動所表達的,連同祈禱和齋戒、四旬期典型的記號,就是以這彼此間的互屬為根柢。每一個基督信徒都能藉由對最貧苦窮人的具體關懷,去表達他們是唯一奧體──教會成員的一分子。在互助互惠中彼此關懷,也是表示認同上主在他人身上所做的一切美善,並且感謝全能的天主在祂的子女身上不斷地廣施仁慈。基督信徒在他人身上察覺到聖神的行動,他們不能不表示歡欣,並將光榮歸於天父(參閱五:16)。
3、「激發愛德、勉力行善」:一起克己成聖。
希伯來人書(十:24)的這句話,迫使我們去省思成聖的這普世性的召喚──靈修生活上持續不斷的旅程,為渴求更大的神恩,以及更崇高和更有豐碩的愛德(參閱格前十二:31-十三:13)。彼此關懷,目的是互相激勵,臻於一個越來越有效力和更完美的愛德,「像黎明的曙光,越來越明亮,直到到達日之中天」(箴四:18),期待著那生活在天主內,沒有日落的一天。在我們人生所賜給了我們的寶貴時間,是要我們在天主的愛中明辨善惡和樂善好施。為此,為要達至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教會本身不斷成長(參閱弗四:13)。我們是處身在這種帶有動力性的前景去勸勉大家,要互相勉勵,以達成愛德和善行的圓滿。
可惜的是,常有誘惑使我們不冷不熱,令聖神窒息,拒絕投資在那些為了我們自己和他人而施予我們的塔冷通(參閱瑪二十五:25以下)。我們大家都因為要成全天主的計劃、為了教會的益處和個人的得救,得到了種種精神或物質的財富(參閱路十二:21b;弟前六:18)。靈修導師們提醒我們,在信仰的生活中,誰不進則退。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讓我們接受這永遠都適時的呼籲,追求「基督信仰生活的高標準」,目標為「在最平凡的生活環境中達到成聖的境地」(《新千年的開始》31)。教會的智慧在認同與宣布一些卓越的基督信徒為真福和聖人,目的也是要激發其他的人去效法他們德行這意願。聖保祿勸勉我們說:「論尊敬,要彼此爭先」(羅十二:10)。
在一個對基督信徒作見證有所要求的世界裡──愛德和忠於上主嶄新的見證,願我們大家都感覺到這急迫性的需要,我們要彼此爭先實踐愛德、服務及行善(參閱希六:10)。在我以一個祝福──願你們有一個聖潔和果實豐碩的四旬期,將你們託付於卒世童貞聖母瑪利亞的代禱,並衷心頒授我宗座的降福。
教宗本篤十六世